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陶春燕 崔宇晴 通讯员 王昕
深秋时节,草木渐次凋零,而在山东聊城茌平区贾寨镇的农家院落里,却迎来了一年中最为丰盈的时刻。丝瓜藤蔓褪去夏日的青翠,叶片间垂挂着一个个褐色的成熟果实——丝瓜络。这些看似枯槁的果实,正悄然酝酿着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自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以来,贾寨镇积极探索“党建+庭院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党员示范、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大力发展以服装加工、丝瓜络种植为核心的“庭院经济”,让方寸庭院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因地制宜,小丝瓜长出大产业
穿行于贾寨镇官赵村,映入眼帘的,是满院满墙的葱茏绿意。丝瓜藤蔓肆意生长,将昔日的闲置边角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庭院农场”。它们或成片地垂下,或紧密地依偎着老墙,更有那不甘寂寞的藤蔓,顺着枝桠攀上树梢,打造出层层叠叠的立体景观。金黄的花朵星点其间,与古朴的村舍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秋景图。
“今年种了有100棵丝瓜,已经收了60多个丝瓜络,晒好的丝瓜络听说能卖出国。”官赵村村民谢遵芳笑着说,“种丝瓜比较省事儿,嫩的时候还能当个家常菜吃。我自己也用丝瓜络刷锅刷碗。”
丝瓜在北方本是常见蔬菜,但贾寨镇却从中发现了大商机。区派驻郭堤口新村第一书记李兴雷今年4月份带领村民到河南信阳实地考察后,认为丝瓜络产业可行,能为村民带来收入,立即在官赵村拿出一块地进行集中试验种植。
“丝瓜络本身就是一种中药材,有多种利用价值,可以做成鞋垫、炊具、浴巾,甚至各种工艺品,丝瓜种子还可以榨油,丝瓜秧还能收集丝瓜水。”李兴雷介绍,“老百姓种下之后,不管经济收益多少,没有什么后顾之忧。种植初期可以自己当菜吃,既能解决吃菜问题,最后还能变成能卖钱的丝瓜络。”
多方共赢,小庭院成为“聚宝盆”
贾寨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村的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和群众意愿,引导农户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发展特色鲜明的庭院经济。
“一户院里种上三五棵丝瓜,除去吃完菜之后,能剩下五六十个丝瓜络。我们是1块3保底收,最高的能达到5块多钱一个,平均按2块钱算,假如一户保底有35个丝瓜络,大概能收入100元左右。”镇政府办公室负责人穆胜峰算了一笔账。目前,全镇已有11个村级党组织、370余家农户参与到丝瓜络种植致富队伍中来,种植面积达到100余亩。
为提升庭院经济竞争力,贾寨镇依托聊城市乡村人才培训学院等资源,常态化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由镇党委统一选派专业人员负责技术指导、保底收购、初加工及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开拓。
“今年的生长和采收程度还算可以,但因为第一年种植,经验欠缺,再加上天气原因等,收成不是很理想,但总体还是可观的,比老百姓园里种的葱瓜辣椒等收益要高。”李兴雷坦言。
目前,贾寨镇与河南信阳的一家网络电商合作,采用物流方式一次性销售丝瓜络。“他们主要是出口韩国、日本、东南亚、欧洲等国家。”李兴雷介绍。
全链发展,提升庭院经济“竞争力”
除了丝瓜络种植,贾寨镇还将清理整治后的闲置院落、房间改造为小型服装加工点,今年5月份,镇党委牵头整合全镇及周边30余家服装加工作坊成立服装加工行业协会,各个小型服装加工点承接协会分发的订单,带动就业超2600余人,其中妇女、留守老人占98%以上,预计每年产值可达到1.5亿元以上。
对于未来发展,贾寨镇已有清晰规划。“明年我们将把丝瓜络产业继续做强做大,每户种植量大一点儿,发展的户数更多一点。”镇政府办公室负责人穆胜峰表示,“当形成一定规模后,就可以结合我们的服装加工厂,这些服装加工厂每年的一月到五月是比较空闲的时期,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对丝瓜络进行深加工。”
此外,贾寨镇还计划将丝瓜络产业与农村养老相结合。计划在今年十月份开展乡村共富大食堂,把70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集合起来,收集丝瓜络、在大食堂帮忙,能够让他们老有所为,也增加一些收入。
从丝瓜种植到丝瓜络加工,从服装生产到庭院餐饮,贾寨镇的庭院经济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目前,贾寨镇已打造出省级非遗“海二八宴”等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庭院餐饮经济品牌,逐步形成“小庭院、大产业,小产品、大市场”的发展态势。
“整个庭院经济发展的初步雏形是最后发展成以人居环境为出发点,以互助养老为手段,以给集体增收为目的,为乡村振兴发展探索一条路子。”穆胜峰总结道。
小小丝瓜,正编织成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承载着农民增收的美好愿景,蕴含着乡村产业的巨大潜力,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