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丝瓜汤文学”能引发全网共鸣?

视点 08:21

这几天“丝瓜汤文学”在全网爆火,引发全网共鸣。短短几十秒视频,精准展示了许多家庭内部父母与子女无效沟通的现状。

视频中网络博主“累子”一人分饰两角,模拟了一段妈妈与儿子之间的对话。“儿子,你今晚要不要喝丝瓜汤啊?”“不用了”……类似的对话循环了几次之后,妈妈仍在反复说丝瓜汤的好处。终于把儿子逼急了大动肝火地喊了一句:“都说不用了!”

原本给予儿子压力的妈妈,此刻却成为“受害者”输出:“儿子你脾气怎么这么差?你以前不这样的。这都是因为你肝火太旺!”于是,妈妈得出结论:“得喝点丝瓜汤补一下,因为这是降火气的。”同时,也完成了这段无效沟通的闭环。

评论区网友的评论也看得出这段短视频爆火背后的社会情绪。“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家庭。”“想家的时候翻出来看,看完就不想了”,同时这也呼应短视频的标题《谁家庭》。

在短视频对话的结尾,母亲用“肝火旺”来解释儿子的脾气差,这种解释方式在父母眼里合情合理,但在子女眼里,却显得不近人情,因为子女真正的情绪表达被忽视。换句话说,母亲并没有真正承认儿子的“拒绝”,而是把“拒绝”归结为他身体出了问题,再次回到“喝丝瓜汤”的逻辑里,这种“解释权”的差异,正是代际冲突的根源之一。

“丝瓜汤文学”让太多人想到了家庭内部的对话:身体不舒服,是熬夜熬的;眼睛不舒服了,是看手机看的;拉肚子,是吃外卖吃的……仿佛只要不熬夜、不看手机、不吃外卖能解决一切不舒服。家长与子女之间沟通形式存在,内容却是失效的,最终双方留下的都是“说了等于没说”的挫败感。

可以看到,视频中母亲的关心是真切的,儿子的烦躁也是真实的。问题不在于缺乏感情,而在于感情的表达方式是否能够被对方接受。父母那一代习惯于以“我来替你做主”来表达爱,这种模式在过去物质稀缺年代有其合理性,毕竟,父母的生活经验就是孩子的生存指南。但在信息对称、选择多样的今天,过去的经验早已不适用今日的年轻人。

年轻人一边抱怨“父母不懂自己”,一边又害怕自己有朝一日也成为“逼孩子喝汤”的父母,这种代际循环才是最值得反思的地方。

当然,“丝瓜汤文学”的走红,也折射出年轻人新的表达方式。不同于过去的沉默忍耐,他们选择用戏谑、用段子,把沉重的家庭矛盾转化为轻巧的网络热梗。

这种自嘲背后,其实是对沟通困境的无声控诉:既然无法改变父母的思维方式,那就把无奈转化成笑话,把被迫接受变成调侃。看似轻松的表情包和热梗,恰恰透露出年轻人深深的无力感。

沟通的意义,不是说服对方接受全部,而是承认对方有不接受的自由。对于父母而言,真正的爱并不是把经验强加给子女,而是学会放手,尊重他们的选择。对于年轻人而言,理解父母的关心,找到合适的回应方式,也同样重要。否则,“丝瓜汤文学”只会在一次次争吵和一次次调侃中不断上演,而矛盾却始终得不到化解。

一碗丝瓜汤,终究只是一道寻常家常菜。但当它被赋予代际冲突的寓意,就成了全民共鸣的符号。代际之间需要的,不是争论谁对谁错,而是比丝瓜汤更珍贵的东西——倾听与理解。


(作者:张同,来源:荔枝锐评)

责任编辑:朱文龙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