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赵波 实习生 孙雨彤
近日,2025第二十四届青岛国际汽车工业秋季展览会暨新能源汽车下乡巡展活动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闭幕!本届展会由山东省汽车行业协会主办,青岛市商务局、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青岛市贸促会指导,青岛日报报业集团、青岛嘉路博文旅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以“向新而行·智联无界”为主题,六万平方米超大面积展会现场,90余品牌携近千台展车集中展示,二十余品牌新车在现场举行了上市发布会。
本次车展举办时间恰逢“2025青岛金秋”新车首保消费补贴活动政策颁布,吸引了省内外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五日展期,纳客35.2万人次,成交车辆13000余台,成交额超过20.8亿元,有力地撬动了金秋车市,再次展示了其作为中国五大车展之一的品牌影响力和带动力,成为检验山东乃至中国汽车产业政策成效的重要窗口!
新气象:集团化参展构筑产业生态新格局
本届车展,自主品牌实现集体跃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而合资品牌同样以“高规格”姿态回应中国市场,将全系产品带到现场。本届展会最显著的特点是头部车企的全生态展示:比亚迪以比亚迪以“科技·绿色·明天”为主题,完整呈现了王朝、海洋、腾势、方程豹四大品牌矩阵,其现场发布的秦L EV、方程豹钛7、腾势D9成为全场焦点。长城汽车则打造了从城市SUV到越野硬派的全场景出行生态展区,集结集团旗下哈弗、魏牌新能源、欧拉、坦克、长城炮五大品牌联袂参展;长安汽车、长安启源、阿维塔、深蓝等品牌集结亮相,展示了长安汽车集团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全面布局和创新成果。吉利集团、奇瑞集团等也均展现了各自品牌及子品牌产品线近年来的丰富的产品和技术。
新趋势:绿色、智能已成主旋律
作为中国五大国际车展之一,青岛秋季国际车展也在引领并书写着汽车行业日益明显的趋势性变化。目前,绿色、智能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旋律。本次车展新能源汽车的车型占比超过六成,再次成为新能源技术的“竞技场”:特斯拉、比亚迪、鸿蒙智行、小米、蔚来、理想、小鹏、零跑、乐道、极狐、阿维塔、岚图、极氪等实力车企带来了重磅车型、黑科技以及最贴近市场的销售政策,传统车企如别克、一汽奥迪、红旗、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亦加速新能源转型,展示了丰富的技术成果。五日展期,到场观众的星图布满了对新能源汽车探索的足迹。
新方案:车展新技术发布为消费领域注入新动能
青岛秋季国际车展不仅是各大品牌秀实力的战场,也是新技术集中展示的舞台。车展首日,即迎来数十款新车发布的高潮。其中长安启源A06、吉利银河星耀8等迎来了上市后的青岛车展全国首发。补能效率以及里程焦虑依然是当前新能源汽车销售的痛点,不难发现,快充、混动等技术是车展现场首发新车的重要卖点。如此次全国首发的长安启源A06,是长安在智能化深度探索之后的第一款量产作品,发布会上重点强调了其800V的碳化硅高压平台和6C闪充技术,可实现1秒钟补充1公里续航的充电效率。此外,在青首次亮相的领克10EM-P和方程豹钛7则突出混动技术和超1300公里续航能力,满足消费者长途用车的需求。将最新最实用的技术推向市场、解决汽车应用场景难题一直是青岛秋季国际车展的责任,透过上市的款款新车,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行业车型迭代正在进一步提速,产品的定位也变得更细分、更精准。
组合拳:政企合力、精准触达,激活消费市场
一直以来,青岛秋季国际车展都被誉为“费效比最高的国际车展”,是汽车消费的“领航员”和“晴雨表”。本届展会,厂家参展比例超过90%,他们不仅带来了高规格的展具、运营、一线的车模,也联合青岛各大销售商带来了丰富的让利促销政策。与此同时,政策精准发力,为车展消费注入强劲动能,青岛商务局在展期推出了“2025青岛金秋”新车首保消费补贴政策,可与已有的旧车置换等国补、省补同时享受,最高的政策补贴力度可达3万元。政府补贴+车企让利+金融支持的三重优惠体系让本届车展成为了车市消费启动的助推器。比亚迪现场成交1570台,吉利汽车成交620台,长安成交608台,上汽大众成交562台,深蓝汽车成交230台,极狐汽车成交217台,小鹏成交200台……成为现场的销售明星。
五日展期,青岛秋季国际车展亮出了成交13000余台,成交额突破20.8亿元的亮眼成绩,坚实的市场表现背后,是政企协同的高效推动,也再次印证了“政策+展会”模式对下沉市场激活效应。而青岛秋季国际车展所释放的巨额消费动能,不仅直接拉动了汽车及相关产业链发展,更对提振内需、稳定经济、促进增长形成有力支撑,是区域经济振兴的实力担当。
24年来,青岛国际车展(春、秋)不仅引领着长江以北区域汽车消费趋势,也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变革与创新,以会展为媒探索着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透过车展,可以看到,中国汽车产业走进了“技术突围-消费提振-区域协同”的发展范式。未来,以科技创新为矛,以产业链整合为盾,中国汽车产业正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跨越,必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中国动能”!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