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沙三代”亲述:爷爷曾推平28座沙丘,现在电商卖火大樱桃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8-14 175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陶春燕

8月13日,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黄沙作底 绿意为墨——聊城70年治沙史诗的世纪答卷”主题记者见面会,来自林业战线、乡镇基层、林场深处和村庄一线的亲历者代表,讲述了答卷背后的动人故事。作为一个沙三代,冠县东古城镇田马园村网格党支部书记田英冲讲述了田马园村从治沙到致富的巨大变迁,并分享了其爷爷田洪勋的治沙故事。

田马园村位于冠县城西7公里,地处黄河故道,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北临309国道、济邯高速公路,西邻106国道,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320户,1381人,党员29人,耕地面积4000亩,全村林木覆盖率达到90%,是远近闻名的生态绿色小康村。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省级美丽乡村、省级景区化村庄等荣誉称号。

“西沙龙,东碱虎”说的是冠县20世纪地貌情况。位于黄河故道西头的田马园村是冠县有名的“西沙龙”。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有四千多亩土地被黄沙覆盖,大风一起,沙飞丘移,流沙地上除了茅根寸草不生。当时还留下了这样一句顺口溜“娘啊娘,你真狠心,把俺嫁到马园村,饿了吃沙土,渴了嚼茅根”,田马园村民对这歌谣有切身体会。沙土锁不住水肥,没法种植小麦、玉米等常规农作物,一年的收成还不够本钱。每当刮风时都黄沙漫天,给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村集体收入更是无从谈起。田马园村恶劣的生产生存条件,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外地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防沙治沙,根除穷根。1979年10月,田英冲的爷爷——时年34岁的田马园村党支部书记田洪勋,坚持“治穷先治沙”的理念,带领全村500多名村民,推起独轮车,开进荒沙滩。推平了28个大沙丘,累计动土1亿余立方米。植树造林12万多棵,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田洪勋同志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2000多亩沙荒地平整好了,机井也打好了,但乡亲们怕沙地上栽下树后种不了庄稼,没人敢分包。田洪勋带领村党支部成员多次请教林果专家后,确定了以经济林为主、以防护林为辅的造林方案。党员干部带头试种400亩,在沙地栽上苹果树,在树行里种西瓜,西瓜行间套种两行花生,从树上到树下牢牢锁住了风沙。当年秋后,果树成活,西瓜、花生也喜获丰收。之后,剩下的1600多亩沙地顺利分包到户。此后,在林业部门专家指导下,田马园村开始种植富士苹果树、丰水梨、绿宝石梨和中华寿桃等多种果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3万余元。

现在村东头,还保留着一座大约40亩见方、高低不平的沙丘,作为田马园由饥荒到温饱、由贫穷到小康、由落后到领先的见证者。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1993年,田马园村立足沙区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大胆试种大樱桃100亩,成为在内陆地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如今,每年4月到6月,全国各地收购商都会聚集到村抢购大樱桃,田马园村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早熟大樱桃生产基地之一。截至目前,田马园村共栽种樱桃3500余亩,樱桃大棚400余亩,亩产效益5万余元。规范建设果品保鲜库、气调库等保鲜设施及果品交易中心。采用农残快速检测、安全监控系统等先进的管理技术,优化特色林果业的产业链,延长国内外市场销售期,提高附加值,带动全县及周边地区林果特色产业种植、加工规范化、标准化提升。  

组建40余人的电商团队,樱桃线上年销售额达2500余万元,促进周边村民就业300余人。先后建设农村新型住宅楼200余栋,争取资金500余万元,对所有楼房进行节能改造;投资200余万元,新铺柏油路面3万余平方米、安装路灯330余盏,为村民日常休闲娱乐提供良好去处。田马园村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在各级领导的帮助支持下,坚持不懈努力,发展乡村一二三产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力争将田马园建成生态、文明、富裕的美丽乡村。

责任编辑:李璇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