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长出“摇钱树”,菜屯镇40亿产业扎根70年治沙林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8-14 171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陶春燕

从一棵树到一片海,从治沙求生到点绿成金,沙窝窝里的绿色蝶变离不开聊城几代治沙人的坚守与奉献。8月13日,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黄沙作底 绿意为墨——聊城70年治沙史诗的世纪答卷”主题记者见面会,来自林业战线、乡镇基层、林场深处和村庄一线的亲历者代表,讲述了答卷背后的动人故事。茌平区菜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薛光灿介绍了历史上饱受风沙之苦的菜屯镇是如何开展防风固沙工作的。

菜屯镇地处黄河故道,西汉年间黄河流经菜屯镇,留下了高低起伏的沙丘和数万亩的沙土地。面对风沙肆虐、土地贫瘠的困境,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将防沙治沙作为重要任务,带领群众平沙岗、治沙荒,至1992年基本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的农田林网,菜屯镇成为远近闻名的“林果之乡”。经过连年接续努力,到2000年左右,全镇拥有速生丰产林2.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7%。曾经的贫瘠沙地焕发绿色生机,为后续发展筑牢了生态根基。因治沙成绩突出,1958年菜屯东风人民公社,被国务院授予“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奖状。1959年底,菜屯林场被国务院授予“植树造林先进单位”。

2002年,菜屯镇依托林木资源优势,紧抓国家政策机遇,开启产业转型,2003年首家旋皮厂投产,当年新增企业30家,实现从“林果之乡”向“省级木业强镇”的历史性跨越。经过20多年接续发展,全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木材加工产业链。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创新成立覆盖全镇的木材加工产业链党委,构建“1+N+1”组织体系,统领产业发展、安全生产、转型升级、综合治理、人才培养等各个环节,实现了对产业和加工户的全覆盖。二是突出产业赋能。集聚加工企业1000余家,年产值突破40亿元,占全镇总产值80%。核心产品杨木单板日产能力高达2200余万张,可同时满足1000家下游制板企业的需求。产业影响力延伸至周边3个县(市、区)10余个乡镇,奠定了“江北最大旋切单板集群”的地位,成为全国杨木单板市场的重要基地。三是发展循环经济。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引进了林下赤松茸种植、蚯蚓养殖等项目。充分利用木材加工产生的废弃下脚料,形成了“沙地种树—树木旋皮—树皮种赤松茸—基料还田养树”的绿色生态产业循环,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和“1+1>2”的综合效益。四是坚持藏富于民。产业的蓬勃发展直接惠及百姓。目前,全镇从业农民达2万余名,年均工时超2000小时,月均收入可达2000-6000元。创建的“菜屯木皮工”劳务品牌已通过市级验收,并申报省级劳务品牌。2009年,菜屯镇成为全市首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的乡镇。

薛光灿表示,下一步,菜屯镇将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强镇”的发展定位,同步推进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一方面,在产业发展上,将深化与中国林科院木工所、国家林草局产业发展院、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规划打造新质生产力引领的木业一二三产业融合集聚区。积极探索提升木皮资源价值的新路径,充分挖掘源自治沙林的木材潜力,实现“绿意生金”的更高效益。另一方面,在林业生态保护上,坚持资源循环利用,有效转化利用木材加工剩余物。引导和推动本地板材企业向绿色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型,确保所有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始终立足于健康可持续的治沙林资源,让生态建设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持久统一。

责任编辑:李璇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