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陶春燕
战风沙,斗荒漠。聊城市根治流沙,生态从“黄色”到“绿色”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创造的,而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用汗水和生命铸就的。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难起步,到改革开放后的科学治理,再到如今实现治沙与致富的双赢局面,聊城人民防沙治沙的脚步从未停歇。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在莘县任县委副书记期间,担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中国2606造林项目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战天旱、垦林海、斗“沙魔”,建成莘县北部10万亩林海,让马西地区的自然面貌和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观;全国劳模田洪勋带领村民治沙荒,和乡亲们苦干14个春秋,平掉了28个大沙丘,填平了400多个低洼地,治服了4000亩沙荒;田英冲带领年轻人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大力推销大樱桃,以电商助力产业发展,通过网销促进农民增收,使曾经贫瘠的沙土地变成金疙瘩。
正是这些治沙英雄们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为全市生态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后来者指明了未来前行的方向。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毛白杨,如同兰考的泡桐、塞罕坝的落叶松一样,成为沙区人民几十年奋斗治沙的精神象征。
8月13日,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黄沙作底 绿意为墨——聊城70年治沙史诗的世纪答卷”主题记者见面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调研员张景臣表示,下一步,聊城市将着力推进森林在“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中的作用,继续在生态治理“扩面”“提质”“兴业”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全市沙区治理水平。
提升造林技术与树种选择。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治沙技术,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根据聊城本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筛选和培育适应性强、抗风沙、耐旱涝的优良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治沙效果,不断“扩绿”。
提升综合生态防护林体系。构建更加完善的综合生态防护林体系,以各级道路水系为骨架,优化农田防护林网布局,增强防护效能。提升黄河、大运河、徒骇河、马颊河、漳卫新河森林生态功能带,丰富林分结构,开展科学森林经营,提升生态质量,做到更加注重“提质”。
发展沙区特色产业。推进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开展自然科普教育、发展森林康养等,持续推进“兴业”目标。
展望未来,聊城将继续传承和弘扬治沙精神,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举措,在生态治理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丽画卷,为全国防沙治沙事业贡献更多聊城智慧和力量。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