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滞销梨到“网红果”,一位驻村书记的民生答卷

经济频道 昨天15:43 1174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殷婷 张阿凤

仲夏的滨州市阳信县永安村,千亩梨园枝繁叶茂。村民刘福胜站在自家梨树旁,却眉头紧锁:“单书记,梨好吃是不假,但是没有销路啊!”这句朴素的诉苦,重重砸在初来乍到的驻村第一书记单亮心上。

2024年1月18日,山东省自然资源厅驻村第一书记单亮来到阳信县金阳街道永安村。面对这个以“阳信鸭梨”闻名的村庄,他发现一个令人忧心的现实:曾经八九十年代造就众多“万元户”的梨产业,因种植分散、农残控制难、销售渠道窄等问题日渐萎缩,村集体收入微薄,果农守着百年梨树却难觅致富路。

破冰之战:当手机成为新农具

刘福胜的困境是永安村的缩影。面对堆积如山的滞销梨果,单亮第一反应是发动“人海战术”——给所有亲戚、同学、战友甚至多年不联系的小学同学打电话推销,又联系省自然资源厅食堂建立定期采购。然而每周运送的梨果很快让职工们“再好吃也架不住天天吃”,销量断崖式下跌。

单亮用“驻村人”账号进行直播带货

“必须把市场大门向陌生人打开!”一个大胆念头在单亮心中萌生:以第一书记身份创建新媒体账号。2024年初,第一书记直播带货尚属新鲜事物。“亮身份做这个,就是第一个吃螃蟹。”面对“太高调”“犯错误”的顾虑,这个转业军人出身的干部最终横下心:“先干起来再说!只要是真心为了群众,就不用怕什么!”

2024年4月8日,“驻村人”账号在抖音、快手、视频号同步上线。第一条展现梨园风光的视频发布不到一小时,浏览量突破10万,粉丝从200暴涨至2000。流量洪峰让单亮措手不及,他慌忙隐藏视频向领导“请罪”,却意外获得支持:“只要守好政策底线,大胆干!”

此后每晚八点,单亮的直播间准时亮起。从对着镜头手足无措到侃侃而谈梨树栽培史,从空荡的直播间到千人围观,这位第一书记经历了艰难的蜕变。他跑到县城电商企业拜师学艺,把农技知识编成顺口溜,甚至学会用专业补光灯展现梨果的晶莹质感。去年八九月的40多天里,8万斤梨果通过小小屏幕销往全国,连“梨王”刘福胜都感慨:“单书记的手机现在是新农具了!”

民心工程:2123米的政策突围

基础设施薄弱是产业发展的死结。在首次党员大会上,老党员的呼声震动了单亮:“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就要修生产路!”原来,梨在运输中因颠簸导致的破损率高达20%,外地客商见泥泞土路便掉头离去。

村里修路前后对比

难题在于政策红线:第一书记每人每年100万衔接资金明确规定用于“村内建设”,而生产路在村界之外。单亮跑遍市县农业部门,得到的答复都是“找不到政策依据”。眼看百万资金无法解民忧,他蹲在梨园旁看着运输车在坑洼路上颠簸,一筐筐梨在车厢里撞得伤痕累累。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转机出现了。

“梨产业是主导产业,配套道路可纳入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在向县领导汇报时的一句话让单亮豁然开朗。他连夜整理申报材料,三个月后,2123米长的水泥路贯通梨园。验收当日,七旬老人王大爷特意骑着三轮车在路上转了三圈:“这路修在领导看不见的地方,可修到咱心窝里了!”如今梨的运输破损率降至3%,客商货车能直达田头,仅此一项每年为村民挽回损失20余万元。

老兵心愿:照亮黑暗的曙光

2024年深秋,“驻村人”直播间的一条留言揪住了单亮的心:“单书记,我是伤残军人,能帮我个忙吗?”

76岁的张胜祥大爷道出半生坎坷:在酒泉服役时遭遇辐射损伤眼睛,军医预言“四十年后可能失明”。他带着残疾证回乡务农,果然在六十多岁那年右眼完全失明,左眼仅存微弱视力。更残酷的是,因后期做过白内障手术,无法证明失明与辐射的关联,残疾等级始终无法提升,每月补助微薄,难以补贴家用。

单亮与张胜祥

单亮推开张家吱呀作响的木门时,看到的景象让这位有着22年军旅生涯的老兵感到心酸:灶台积着薄灰,几天前的剩饭还摆在桌上。“部队教会我,战友就是亲人!”抱着这样的想法,单亮连续奔波月余,协调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调取尘封档案,联系省荣军医院专家会诊,最终用医学报告证实辐射与失明的关联。

当新残疾证送到老人手中时,张胜祥泪水滴在鲜红的封皮上:“组织没忘记我!”

这样的温暖在永安村蔓延:利用废弃集装箱改造的“爱心发屋”,通过与县城理发店合作,每周二免费理发;重阳节为70多位六旬以上老人送去米面油生活品;为10余位残疾人发放轮椅、拐杖、助听器等辅助设备;组建40多人的广场舞队丰富村内文化生活。

利用废弃集装箱改造的“爱心发屋”

指尖党课:激活红色细胞

初到永安村,农村党建的现实让单亮忧心:37名党员平均年龄58岁,最年长的82岁,党课参学率不足40%。“如何让党的声音传到田间地头”成了单亮面临的又一问题。

“第一书记微党课”应运而生。每半个月,单亮会精心录制5-10分钟视频,并通过党员微信群和“驻村人”平台推送。视频内容有时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有时讲述村里党员抗旱打井的故事,有时用方言讲解惠农政策。党员们在树荫下、炕头上就能学习。“群内谈体会”成了检验效果的妙招——82岁的老党员张连振第一次学会发语音谈感想时,激动得声音发颤。

单亮组织村里党员规划产业项目

更大的突破在组织创新。省自然资源厅驻阳信县金阳街道的6位第一书记成立联合党总支,组团帮片区,示范带全域,实现“六人帮一村,一人帮六村”的联动新格局。当张玉芝村与北香坊村因引水纠纷僵持十几年,正是党总支搭建协商平台,让汩汩清流终于穿过300亩梨园。“当时媒体用《梨树地里通水了》为题报道这件事。”单亮笑着展示手机里的新闻,“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

入户调研

一年半的驻村经历,让单亮对乡村振兴有了深刻的理解。他认为,做好驻村工作,要吃透政策、依靠当地政府和村干部,更要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你对老百姓真心,老百姓就会对你真心。”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沃土新苗:功成不必在我

“从部队转业到驻村,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责任与担当。”单亮的话语朴实而坚定。驻村时,他的孩子才3个月大,但他毅然接过任务,将对家人的牵挂化为工作的动力。

站在梨园深处,单亮清楚自己任期有限。他推动的合作社正在艰难起步——说服村民放弃传统种植模式如同移山:种植大户金贵洲道出残酷现实,他出口欧洲的梨果80%从外省采购,“不是不想用家乡梨,是农残、果形达不到要求啊!”

建设第一书记实验田

单亮带着果农到河北参观标准化种植,请省农科院专家驻村指导。当一部分村民终于陆续同意把自家梨园纳入合作社试点时,单亮比签下百万订单还欣喜。

“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我可能看不到规模种植高产值梨的实现,但只要把基础打牢,后人就能接着干。”他望着新栽的“丹霞红”梨苗说。

对于永安村的未来,单亮充满期待。他计划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网红打卡地;浓厚孝善氛围,开展更多文化活动;持续壮大梨产业,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采访最后,夜幕降临,单亮又架起直播设备。镜头前,他举起金黄的鸭梨,向万千消费者讲述土壤检测数据、智能灌溉系统,还有那位爱在修好的生产路上遛弯的王大爷。直播间观看人数悄然突破一千——无形的网络正把泥土的芬芳送往远方,而屏幕微光映照着的,是一位共产党员写在乡村振兴长卷上的初心。

责任编辑:李殷婷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