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提醒网友不要轻信“网红医生”,谨防上当受骗。
短视频时代,医疗科普类内容颇有流量。有短视频平台发布数据,仅过去一年,平台就新增1.3万名医疗专业科普创作者,坐拥百万粉丝的“网红医生”并不少见。但是,博取流量带货卖课的“伪科普”行为,却让医疗健康科普变了味、走了样。
这些“网红医生”,嘴上都是科普,心里全是生意。此前曾有媒体报道,不少医疗科普账号背后有着相似的运作链条:医生负责出镜讲解,运营部门负责出剧本、编故事,客服部门负责拉动流量。最终目标,要么是带货医药产品,要么是将粉丝转化为医院患者。
当“白大褂”变成生意人,一些人不明所以,或许就会“宁可信其有”。对个人而言,上了当,花冤枉钱,还可能耽误病情。对社会来说,如果不刹住“网红医生”的敛财乱象,长此以往,也会破坏医疗公益科普事业,损伤医生的整体形象。
板子,该怎么打呢?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发布的《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已经提出,聚焦资质准入、互联网诊疗活动是否与实体医疗机构诊疗科目一致、诊疗活动开展、互联网处方等互联网诊疗重点环节,强化“线上医疗”监管。作为入口关的平台,就需要提升监管技术、审核专业度,让忽悠的医生、假冒的医生从一开始就失去做“网红医生”的资格。
医学知识是科学,容不得弄虚作假;医疗科普是大事,不允许胡言乱语。如果是医生做短视频,医院应要求其进行备案登记,并告知发布短视频的相关要求。对于那些擦边乱入的“网红医生”,送你们一句话,大热天的,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