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文珂
就业压力持续之下,青年人的出路在哪里?
4个月前,德国制造业巨头格劳博机床把在德国引入中国专业技术人才项目交给了一家淄博企业——山东莱茵科斯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莱茵科斯特)。
作为一家深耕职业教育与智能制造领域的企业,莱茵科斯特为何能受到德国工业巨头青睐?其背后的产教融合逻辑,又将为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带来哪些启示?
压力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人社部部长王晓萍表示,202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1222万人,较2024年增长43万,再创历史新高。
叠加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青年就业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寒潮:
一方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增速放缓,吸纳能力减弱;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虽在复苏,却亟需高技能人才。这一结构性矛盾,使“就业难”与“招工难”的悖论在人才市场两端同时显现。
根据诸多招聘机构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尽管理工科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文科,但企业用人标准已悄然生变:从“学历门槛”转向“能力硬指标”。
尤其是制造业,对既懂技术又具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
“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在招聘时,明确要求具备设备操作、编程调试的实习经验,仅有理论知识而无动手能力的毕业生,很难找到心仪工作。”一位制造业企业HR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表示。
作为制造业风向标,高度依赖技术工人传统的德国企业,对人才短缺的痛感尤为敏锐——
据新华社6月10日报道,德国国有开发银行复兴信贷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约有23.1万中小企业主打算在今年年底前关闭自己的企业,这个数字比一年前增加6.75万人。
劳动力短缺,尤其是技术工人的匮乏,被列为这些企业难以为继的首要因素。
而德国经济研究所(IW)曾预计,到2026年德国将缺少45万-75万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机电技术领域的人才,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扩大到100多万。
比如,成立于1926年,总部位于巴伐利亚州的德国格劳博集团已成为研发和生产高端生产线及机床的国际性巨头。如今,格劳博在德国、巴西、美国、中国大连、印度等地均设有生产基地,在全球有9600名员工,产值18亿欧元,几乎所有的国际知名汽车厂都是该集团的客户。
其中,大连基地于2012年投产,共有1200名员工,是其全球布局的重要一环。其生产的4轴通用加工中心、5轴联动通用加工中心,以及底盘工件加工中心等产品,正为中国汽车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客户带来更多解决方案。
破局
当德国总部决心在德国本土引入来自中国的专业技术人才时,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万里之外的淄博——选择了莱茵科斯特作为独家合作伙伴。
按照格劳博集团要求,该项目涉及培训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技术员和工业机械师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德国企业和两所德国公立职业学院联合莱茵科斯特在中国实施包含语言和专业技术课程等在内的专业培训,使中国学员能够顺利过渡衔接融入德国教育。
而依托格劳博集团在内的众多德企,莱茵科斯特顺势推出了赴德培训就业一体化项目。
“该项目主要面向年满18周岁的高中毕业生以及本专科在校生,在国内培训德语专业技能后,前往德国带薪学习双元制课程后考取IHK证书,进而成为德国企业正式员工。”莱茵科斯特副总经理刘东海说。
据他介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旨在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学习期间,学生既是职业院校的学员,也是企业的正式雇员,德国企业会为学生提供对口专业的培训岗位,并在培训期间支付覆盖正常生活开支的月薪。
“医疗全免费、30天带薪年假、稳定工作、永居通道……”据刘东海表示,通过这一项目的学员到德国工作后可以享受与德国员工同等的福利待遇。
在职业方向选择上,学员可选契合工业4.0人才需求的自动化技术电气师,融合机械、电气与信息技术的机电一体化师以及深耕高端装备制造与数字化生产线管理的工业机械师。
而在学习路线上,又分为德国双元制与德国技术本科两条路线。德国双元制方向要求前两年在国内学习德语+技能、第三四年在德国进行双元制教育,从第五年开始在德国企业长期工作。
德国技术本科方向则要求学员前两年学习德语+技能并通过IHK1和IHK2级别考试,第三年在国内工作并进行德语强化,第四五年在德国院校成为技术员(技术学士),此后可在德国就业或就读德国大学。
“若学生改变出国计划,也可通过国家开放大学获得本科或专科学历。而这两年的技能培训,也让学员拥有了挑战制造业高薪的熟练技术。”刘东海说。
显然,在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当下,赴德培训就业一体化项目或成为意图出国就业学生的一个更优选择。
启示
从人才供需端不难发现,中国不缺职业教育,缺的是能读懂企业需求,精准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
当德国格劳博集团计划由莱茵科斯特向德国派遣中国专业人才的同时,也是该公司对中国职教模式的认可。
德国巴伐利亚州明德尔海姆 格劳博集团所在城市
莱茵科斯特董事长崔智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表示,格劳博之所以选择莱茵科斯特,与2024年3月,德国巴伐利亚技术学院的16名技术员(技术学士)到中国的交流活动有关。其中一名技术员,就是格劳博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
“通过在淄博研学、实践,这名技术员将这里的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智能制造实训中心以及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汇报给格劳博管理层,经过多方考察后,直接促成了双方合作。”崔智说。
其实,职业教育一直备受企业青睐,一方面可以缓解就业难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又为制造业培养了大量技能人才。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已经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
相对应的是,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去年1月20日,山东修订的《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实施,明确指出,要从立法的角度,进一步强化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鲜明导向,推动建设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和技能型社会。
特别是在“职教出海”领域,山东鼓励职业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支持职业学校与境外企业、职业教育机构、行业协会开展合作;支持有条件的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办学,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就在今年6月份,莱茵科斯特承办了事关中欧职业教育合作的——中国欧洲职业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发展国际交流会。
在莱茵科斯特,多位与会嘉宾在参观后对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实践创新与中国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基地将国际标准精准对接中国产业链,为全球职教合作提供了优秀示范。
可以说,莱茵科斯特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蹚出了一条国际合作的新路。
未来,随着国际化职业教育合作的持续普及,更加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也为中国多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更多可借鉴和可能。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