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小满之后为什么不是“大满”

青未了 05-22 1127

文|卢恩俊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以“小”打头的节气。其他“暑”“雪”“寒”顺其自然皆由“小”走到“大”,而“小满”之后却没迎来“大满”。

“小满”二字,“小”引申指微小,与大相对,“满”是形声字,《说文》:“满,盈溢也。”本义为彼此平均、适平、相当。从字义来看,“小满”之后不是惯性的“大满”,恰好体现了古人的处世之道,如诗所云:“花未全开月未圆,半山微醉尽余欢。何须多虑盈亏事,终归小满胜万全。”近读漫画家姑苏阿焦的《人间小满》,其亦曰:“不急不躁,分寸正好,不自满,知不足,小满,才是最好的人生状态。”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因此,古人让小满之后迎来的不是大满,使节气的小满成为启迪人生的大美小满。至于《管子·霸言篇》云:“地大而不为,命曰土满;人众而不理,命曰人满;兵威而不止,命曰武满”,则是将“满”提升到治国之道了。

还是回到农事的小满,对于期待丰收的农民来说,“满”是一个被汗水浇灌、闪烁着光芒的字眼。“小满”,是从一滴滴汗珠滋养的“小”渐渐走向“满”的过程,这个“满”字,充满希望和期盼。经历了汗水滋润的小满时节,大麦、小麦等有芒的作物走向成熟,面临收获的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迎来抢时播种,所以小满的身后站立的不是节气里惯性的“大满”,而是农时农事如火如荼的“芒种”,“有芒的麦子类快收,有芒的稻谷类可种”,这就是古人节气命名的智慧。

小满的“满”,诠释的是饱满的期盼。农谚说“小满麦满仁”,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说:“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所以说小满是一个接近饱满、走向收获的节气,是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节气。这时,读一片叶子,能读懂小满表达圆满的心情;闻一闻空气,能嗅到小满渐至饱满的香气。这个时节,百花落红成尘,乡野垄头,唯有灌浆日渐饱满的麦类黍稷摇曳在风中。小满的到来,让很多植物渐渐褪去春日里青涩的容颜,开始闪烁饱满的光芒,到处孕育着丰收和希望。

小满的“满”,抒写的是盈满。满,不仅指籽粒,也是指雨水。小满钟情雨水,这个时节正是北方夏熟作物进入灌浆期,南方早稻追肥生长、中稻插秧企盼雨水润泽之际。而这期盼的“满”,是“小满”,并非“大满”,田里水或缺或余,都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就像南宋诗人赵蕃“一春多雨夏当悭,今岁还防似去年。玉历检来知小满,又愁阴久碍蚕眠”的诗句,诗人既担心农谚所说“春雨落尽夏日干”的情况出现,导致天旱栽不上水稻,又担心阴雨连绵影响春蚕蜕皮结茧。所以,小满之美,美就美在“小得盈满”。这“满”,既指物候,也是一种心态,映照着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多一分怕是满溢,少一点又恐盈欠。

小满的“满”,描绘的更是美满的景致。“子规声里雨如烟,润逼红绡透客毡。映水黄梅多半老,邻家蚕熟麦秋天(元·元淮《小满》)。”布谷的歌声一声比一声圆润,梅子大半熟透圆美,蚕已经结出即将饱满的茧子,麦熟夏收即将到来。而这时等待收获的还有枇杷、李子、夏橙、火龙果、樱桃、蚕豆、豌豆等果蔬,它们纷纷挂满小满的肩头。南方的早稻也在小满的足下拔节,小满头顶的是丰满的夏和肥硕的农事。看到这些,也许你会明白,唐朝诗人元稹为什么诗问小满三候:“小满气全时,如何靡草衰……向来看苦菜,独秀也何为?”原来那些靡草是在让位于接踵而来的一株株苦菜,也是迎来“小满食苦炎夏不苦”“小满吃苦迎甘来”的民俗里独秀的鲜嫩。这吃苦的习俗不正像小满节气,经历过风雨摔打而迎来圆满甘甜一样吗!还有南方的“动三车”“祭三神”,也都是小满时节追求美满的精彩片段。小满时节,劳动的紧张和繁忙,把五月具体到了田野上的每一个细节。

(本文作者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

责任编辑:徐静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