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韵|丁小秋: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3-05-10 3202

记者 韩小梅 实习生 陈思敏

戏剧里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梨园花开新时代,古韵新声向未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以艺术名家自述的方式,推出“梨园新韵”系列报道,探究济南市文艺院团台前幕后故事和优秀舞台艺术成果,对话各界艺术家。本期对话著名表演艺术家、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原党支部书记、院长丁小秋。

记者:可以讲讲您是怎么走上话剧表演这条路的吗?从业多年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可以分享?

丁小秋:我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因为我的父母都是做这一行,在山东省话剧院工作。原来他们都是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任职。后来因为支援山东,我就跟随着父母来到济南。虽然毕业之后被分配在了工厂,但我还是一直从事戏剧行业,一直在艺术馆里演戏。1978 年后,我被调到济南市话剧团,正式开始了我的艺术生涯,从事儿童戏剧将近40年的时间了。这些年可谓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走过了我的大半生。我一直是演员,一直从事着演员这个行当,尽管后来在领导职务上也干了许多年,但是演戏这条道路我一直没有停止过。当时让我干院长的时候,我提出的唯一一个条件就是:我是演员,每年你得允许我出去拍一部戏,发自内心不想把自己的老本行撂下,所以才给局里领导提出了这唯一条件。

这些年我也演了许多戏,包括电影、电视、舞台剧,话剧、音乐剧、歌剧也都演出过。1989 年,山东省评选十大青年影视演员,我位列第二名,第一名是家喻户晓的倪萍,这就是我当时在艺术道路上的一点成绩。以前演出环境不像现在这样,是比较艰苦的,出去一走就是很长的时间。我记得最长的一次,30多人出去巡回演出近70天没有回过家,每天吃、住、行、工作都在一起,就像一大家子,彼此不分你我,关系相当融洽。也正是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儿艺才取得了今天的这些成绩。是大家共同成就了我,如果没有儿艺这个环境,没有各级领导的支持,也不会有我后来头上的许多光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劳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文化部优秀专家,这一切都得益于大家的共同努力以及儿艺这块土壤。

记者:作为一名拥有多年舞台表演经历的艺术家,您觉得什么样的角色最具有挑战性?

丁小秋:我认为挑战在于“下一个”, 我希望演的每个角色都有所不同,虽然有的戏剧演员基本上是定型的,更擅长演一个路子,我希望能够在带有同质化的角色当中有所突破,这也是每个演员所期盼的。而且我更希望能够跟那些“高手们”同台竞技,不是说我们的演技多么好,而是跟高手“对决”能逼迫自己下功夫,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不一样的自己。我曾经和王志文搭过对手戏,他是正面男一号,我是反面男一号,还有后来参演了《不堪回首》,与陈瑾、丁永岱、王诗槐一起演戏,都有很大的压力,因为他们常年活跃在影视舞台上,我经验不足,演好自己的角色,还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我曾经演过一个歌舞剧叫《窥镜媲美》,它是根据《邹忌讽齐王纳谏》改编的,我演的角色是邹忌,角色需要唱、需要跳,还需要说。这个戏自身带有舞蹈风格,是邹忌劝齐王广开言路纳谏的一个重要唱段,我自己设计了“三跪”。从表现形式上来说,三次都是跪,但我希望每一次都有所不同,而且是能够层层递进的,最后达到情绪的高潮,其中设计了一个360°转体跳跃然后摔跪,演出、排练都要完成这个动作,两个膝盖摔得全都是黑的,直到结束演出很长一段时间后,黑色才慢慢褪去。

记者:您如何看待演员这个职业?

丁小秋:我认为演员这个职业是很伟大的,同时也是非常平凡的。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影视演员们演到最后演得最好的其实都是话剧演员。虽然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但是你认真地去想想也的确如此。我们话剧演员是有一定功力的,特别是好的话剧演员,他们都很平凡,真正光鲜亮丽的也就只是一小部分,但是还有很大一批人作为基柱伫立在这里,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工作,满足着社会各界对文艺审美的需求。所以演员们既平凡又伟大,平凡之处是他们一直在为老百姓提供着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能够站在时代最前列,能够跟我们的现实生活贴近,能够反映我们的现实生活,所以才能使老百姓们喜闻乐见。

记者:儿童剧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丁小秋:济南儿童艺术剧院始建于1984年,到明年整40年,之所以从事儿童剧并且坚持了这么多年,一方面我们是真正地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精品的、精良的儿童戏剧,帮助孩子们成长;另一方面这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去潍坊的一个小学演出,表演的是《我家来了机器人》,是一个科普戏。小学校园位于一个很长的胡同里,演出结束之后,孩子们一直送我们离开,送了很长的一段路,眼中的不舍使我看到了孩子们的需求。后来我们剧院就制定了一个规则:我们是济南的剧团,是山东省唯一的儿童戏剧表演团体,我们一定要让我们孩子们争取每年都能看上一台戏。我规定每年必须为孩子们演出100场,一方面是看到了孩子们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扩大我们的影响力,我们是秉承着这个原则一直坚持走下来的。我们看到了儿童戏剧的希望,看到了孩子们的需求。我从事了儿童戏剧 40 年,到现在无怨无悔。作为文艺工作者就有这个责任,有这个担当。

记者:您带领着济南儿童艺术剧院、儿童戏剧做了哪些突破和创新?

丁小秋:济南儿艺从事儿童戏剧将近40年,曾经的主要演出市场是在北京和上海,一些先进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因为新观念的输入,也使得济南儿童艺术剧院成为一个开放的院团。排戏也是如此,我们的每个剧目都带有一定创新意识,创作了不少优秀剧目,也收获了不少奖项,包括全国的文华大奖,是极少获得文化大奖的儿童艺术院团。

创作的剧目《宝贝儿》,包括后来的《麦哲伦海峡》《带星星的孩子》《童年》等,题材均十分广泛,可以满足各年龄层孩子观看。儿童戏剧更适合回归到剧场观赏,在电视、手机上不能直观体会戏剧的魅力,剧场里声、光、电的变换,这种环境是网络无法比拟的。同时,我们也经常创作一些带有体验性质的,带有环境戏剧感觉的。这种戏让孩子们感受到真正在演员身边,并且能够参与到我们演员的表演当中来,以此来提高孩子们的兴趣,这便是我们创新的一种体现,体验才能产生互动。

记者:您对于未来儿童剧发展有哪些的寄语?

丁小秋:儿童戏剧在我们国家开展的不算很早也不是很晚,就中国儿童戏剧起源的话,可以追溯到1911年,当时是李景辉先生开始的这项工作,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观念的提高,大家都认识到儿童戏剧对于孩子的培养能够起到关键作用。儿童戏剧发展得相当快,特别是近几年非常迅猛,从我们的演出市场就能够看到全国各地四面开花,大家对儿童戏剧有一种渴望。一部电影、一台戏、一本书都可以启迪孩子的一生,儿童戏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能够让他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丑的,点点滴滴在孩子们形成三观的过程当中滋养他,最终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虽然我也退休几年了,但我一直从事儿童戏剧的创作。作为儿童戏剧的一个老人,近年来也帮助各市做儿童剧、音乐剧和话剧将近20多部,我一直在演戏这条路上没有停止过。我发自内心地希望有更多的孩子们能够走进剧场来观看我们的儿童戏剧,同时济南儿艺是我工作了大半生的地方,陪伴着我和大家走到了今天,我也希望济南儿艺越来越好,能够继续在中国儿童戏剧的队伍当中名列前茅,而且后辈们还会做得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韩小梅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